香港监管下 虚拟资产交易的合规挑战与应对策略
引言
本文主要内容是透过监管本质和侧重点,探究交易所如何在未来运营考验中更好的受到监管的青睐。
在香港公布了虚拟货币交易所条例后,超过200家交易所争先恐后的在香港申请牌照,市场对牌照的公布结果也都非常的期待。距离官方公布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参考新加坡和日本的经验窥探香港即将发牌的情况。
日本是最早对虚拟资产采取友善态度的亚洲国家,2017年就开始把虚拟资产合规化。在经历大规模交易所破产后,对虚拟资产的态度变的严谨。开始时有100多家交易所申请牌照,有20家获批,但是只有5家左右得到牌照的公司持续运营。
新加坡也一直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和其他金融新兴技术,但对虚拟资产一直采取保守的态度。截止到2023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共收到461份牌照申请,只有19家提供虚拟资产服务公司获得许可证或原则上被获批。只有寥寥几家提供交易平台获得牌照,剩余牌照被FOMO支付,DBS Vickers Securities,Revolut等有传统金融背景的机构瓜分。FTX暴雷也导致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淡马锡受到经济和名誉上双重损失,作为“避风港”的新加坡也因此卷入风暴中心。
从新加坡和日本的发牌情况不难看出,即使是“虚拟资产友好国家”,对虚拟资产也非常的谨慎。根据香港SFC官方资料,虽然已经获得1&7号牌照的的OSL和Hashkey Pro只需要再次进行简易申请,但目前也没有正式获批虚拟资产经营牌照(VASP)。

一些专业人士推测能够获得香港证监会Deemed Licence的交易所不超过10家。交易所得到Deemed Licence之后,SFC也会通过一段考核期来深入了解交易所的具体运营情况和风险,才会确认Final Licence的归属。因此,交易所在此期间的运营将会是能否被正式批准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经营交易所才能够获得SFC的青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到监管的本质,以及监管侧重点
- 星际资讯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