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穿越认知峡谷——错过移动互联网别再错过区块链
十年前,2013 年的这个时候,“互联网思维”在国内大火。我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过印象里 2012 年底《罗辑思维》视频栏目的开播,以及差不多同时小米手机的爆发,对“互联网思维”的大流行应该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中国老百姓开始上网始于九十年代后期,但是建立起对互联网的普遍的价值信仰,是移动互联网大获成功、“互联网思维”成为显学之后。
“互联网思维”爆火的另外一面是懊恼和沮丧。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马云著名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的扎心之论。其实互联网的成功是一场事先声张的承诺兑现。早在九十年代末,人们就预言了互联网革命,清晰地描绘了互联网数字经济的蓝图,像范里安这样的经济学家也创建了网络经济学。.COM 泡沫时期,类似互联网搜索、社交、电商、媒体、游戏、流视频等应用场景就都提出来了。方向早都给你点出来了,道理也讲清楚了,橄榄枝递了无数次,只不过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兑现承诺而已,结果大多数人还是踏了空,可以想象心里得是多苦涩。
我就是一个踏空者。我九十年代末就阅读了不少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很早就坚信互联网改变世界,相信数字经济是我这一代人最大的机会,早在 2001 年就进入智能移动设备行业从事 Pocket PC 的开发,因此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趋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可以说我的起点是非常高的,但是后来又确确实实的完全错过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我仔细地反思过这个问题,发现我在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上,走过了一条“微笑曲线”。具体的说,我还在学校里的时候,因为没有接触实践,头脑里主要还是书本和理论知识。但是事后回头看,这个时期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虽然空中楼阁、囫囵吞枣,但是由于直接来自前沿思想者的第一性思考,反而是比较接近本质,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倒是随着我对行业的接触越来越深入,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认知反而发生了偏差和下降,进入了一个长长的峡谷。正是在这个认知峡谷里,我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发生怀疑,对技术和商业的进展麻木不仁,对朋友们一次又一次伸过来橄榄枝视而不见。等到互联网完全成功,认知重新获得提升,已经来不及了,完全错过互联网的时代红利。
据我观察,“认知微笑曲线”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多数人对于新事物的看法都符合一个三段规律,一开始觉得是这么回事,到了中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最后回头一看,还是这么回事。刚开始纯理论分析的时候,虽然是空对空,但因为观点和素材直接来自前沿领域的思想者,反而比较接近本质和终局,有一个比较高的认识起点。等到开始接触实践,发现困难重重,产生严重的怀疑,再加上行业低谷期总有所谓专家给你头头是道地论述为什么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很容易就把你带偏,走向负面。等到最后条件成熟,大功告成,再回头一想,原来一开始就是对的,反而是到中间阶段被浮云遮了望眼。
- 星际资讯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