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Polygon 2.0:实现大规模采用的新蓝图
主要要点
- 最近,人们越来越关注公链垂直和水平扩展性的提升。
- Polygon 2.0 是一个由 ZK 技术支持的 L2 链网络,旨在成为互联网的价值层,通过 ZK 技术实现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 根据新的蓝图,已提出了$POL 的新代币经济模型,并预计在 Polygon 2.0 生态系统成熟之前将发挥重要作用。
1.大规模采用之路
1.1 引言
尽管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表现仍远低于上一次牛市的高点,但区块链领域的多样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特别是,由于上一次牛市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的有利因素和区块链缺乏有意义的实际应用案例,因此许多协议都在当前市场上将重点放在大规模采用上。
要实现大规模采用,不仅需要改进一个领域,而是多个领域。首先,改善钱包等服务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通常是用户与区块链接触的初始点。其次,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实用的区块链服务。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以便为众多用户提供便捷的区块链使用体验。
1.2 不同类型的区块链网络与大规模采用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探讨大规模采用的概念,但是一个为大规模采用而设计的网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到目前为止,各种区块链网络已经提出了独特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种方法是优化单链。Solana、Sei、Aptos、Sui 等项目采取了这种方法。单链的优点是链中的各种 dApp 可以无缝地相互交互,具有高度的组合性。然而,缺点是网络的性能受限于性能最低的节点,并且随着节点需要更高规格的硬件来实现高扩展性,网络可能变得中心化。
第二种方法是构建具有多个 L1 网络和适当的跨链协议的生态系统。Cosmos、Polkadot 和 Avalanche 是这种方法的一些例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并行扩展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加可扩展性,但缺点是尽管存在跨链协议,不同网络的异步性降低了组合性,使生态系统和安全性出现碎片化。
第三种方法是在垂直方向上提高可扩展性,例如基于单一基础层的 Roll-up 网络。Optimism、Arbitrum One 和 Starknet 是这种方法的例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在链外执行计算,充分利用基础层的安全性,实现高度的可扩展性,并允许各种应用在一个网络中以高组合性进行交互。然而,缺点是 L1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L2 的可扩展性,正如 Vitalik Buterin 指出的那样,使用相同的垂直扩展结构来垂直提高可扩展性是有限的。
- 星际资讯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